一、計畫前提與訴求
高雄市舊議會廳始落成於1966年,扮演原高雄市的民主殿堂近五十個年頭,但自縣市合併、議會搬遷至鳳山區後已過了12年餘,期間雖有教育局短暫進駐,但也未能妥善運用,反倒是植物擁有了充裕的生長時間;如今此處在高市府文化局主導下正面臨都更的開發,本會希望高市府文化局、都發局擔起把關的責任,於開發條件中要求基地建築的建築面積與地下室的開挖範圍能縮小,以法定空地形式保留下基地內左、中、右三側的綠地與共計173棵約35-56年歷史老樹群;其中的福木與大王椰子已經種植超過50年,具備特定紀念樹木的保護資格,更顯珍貴。
二、開發帶來的綠地危機
今年(2023年)3月初,文化局公告評選結果由台灣人壽獲選最優申請人,欲將此處重新活化利用。本計畫將保留由王昭藩建築師所設計之議會前棟、拆除議事廳、後方高風大樓,總計畫面積約7,016平方公尺,依「都市計畫法高雄市施行細則」屬於第三種商業用地,限制建蔽率60%、容積率490%,建築基地之地下室開挖率80%,惟針對基地內保水及植栽等提出具體對策,經委員會審議通過者,地下室開挖率得再酌予提高。
老建物活化再利用固然不失為一方美談,惟文史研究者曾表示56年歷史的議事主廳的拆除等於毀了歷史建築最重要的心臟,對拆除議事廳表達反對立場。而本會擔心為充分利用可開發面積,建商是否會破壞掉基地內既有的綠帶;從舊照片中我們不難看出,議事廳門口、周遭的一些樹木,是伴隨著它的落成便已存在的,一個空間的形塑與氛圍保留不單單僅有建築外觀或材質爾爾,周遭的紋理也十分重要,當時廣場、通道、綠帶的編排,樹木的數量與樹種選擇,也是需要一同被維護的。
而基地兩側的大樹,也有著隔離吵雜車流、緩解高大建築所帶來壓迫感的作用,應該被保存下來;倘若設計單位欲最大化利用可開發空間,則兩側樹群勢必不保,故希望廠商與政府能善盡公共責任,地下室開挖應迴避既有樹群與綠帶、縮小開挖面積,以保留這些少則35年、多則56年,得來不易的綠資源。
此外,如何讓如今現代化的市容不影響到議會空間的體驗完整性,也將會是接下來設計方不得不面對的課題。
三、綠地樹木保留的用意
議會廳周邊的大王椰子與福木,除生長年代久遠外,兩者作為台灣早期公務機關愛用樹種,已讓人將其與對舊議會的印象深深融合,同時也作為議事廳的門面形成一處獨特景觀。
基地西側的大王椰子、福木、印度紫檀的長條綠帶,除提供議會停車場的遮蔭外,也是創造整體空間圍塑感的重要元素,更將一旁6層樓高的舊高雄市調查處大樓給隔絕在外,以綠意去軟化其對基地內視覺觀感的衝擊。
東側的6米寬綠帶,同樣有阻隔自強路對面、公寓大廈林立景致的作用,更有阻絕車流噪音、降低空汙的功效,使得基地內部更顯幽靜舒適,無論是對來休閒的民眾或是未來辦公的青年創業家們,都會是個良好的使用體驗。
與改建工程有所衝突的區塊,從前議員休息室的高風大樓與議會廳間有一狹長走道,兩旁種植有羅漢松,因生長已久、頗有年份與價值;由於此處於計畫中應當是會被移除的區域,希望設計方在做考量時,能對這些費時成長的有價樹木進行妥善規劃,應給予其3個月至半年的養根期,無論是要賣出或移植,再將所得回饋於案件中,而非純粹使其淪為工程的犧牲品。
Comments